English

托起雪域高原的太阳

1999-10-28 来源: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刘昕 本报特约通讯员 方金勇 我有话说

世纪之交,西藏雪域高原上耸立起了五座水电站。它们犹如五轮灿烂的太阳,伴随着百万藏胞阔步迈向二十一世纪。

这些水电站的建设者,就是享有“水电铁军”美誉的武警水电三总队的官兵们。

电站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1998年9月18日,是西藏最大的水电站——羊卓雍湖水电站交付使用的大喜日子。身着节日盛装的藏胞们载歌载舞,用《阳光照亮大地》这曲广为传唱的藏族民歌表达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悠扬的歌声在羊湖岸边、雅鲁藏布江畔回荡着、诉说着……

自古以来,西藏水力资源丰富。但由于环境恶劣,水电资源始终未得到开发。80年代后期,全国28个无电县西藏就占了21个,电力始终是阻碍西藏人民走出落后、走向发展的“瓶颈”。

1989年,中央决定兴建羊湖水电站,交由武警水电部队承担。两年后,又决定正式组建武警水电三总队,担负西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从此,西藏的水电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从山南河谷到边陲普兰,从不可逾越的甘巴拉山脉到人烟稀少的藏北高原,到处都活跃着武警水电官兵战天斗地的身影。如今,三总队修建的羊湖、满拉、沃卡、查龙、普兰水电站已陆续完工,使西藏电力的总装机容量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扰西藏人民的用电问题,政治、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羊湖抽水蓄能水电站位于拉萨市西南约86公里处,海拔4400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这个电站的建成,极大地缓解了拉萨地区电力不足的状况;

——查龙水电站位于藏北那曲县境内,海拔4300米,1996年全部建成,结束了当地无常规电源的历史;

——江孜满拉水利枢纽和山南沃卡河水电站,是中央确定的62项援藏重点工程中两个最大的项目,目前已基本完工,将为有“西藏粮仓”之称的日喀则地区提供不竭的动力。

——普兰电站位于藏西阿里地区,当地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电站的兴建使西藏又减少了一个无电县。

这些水电工程的兴建,使约60万西藏农牧民结束了烧草皮、树枝、牛粪,点酥油灯的历史,也使230万西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入夜的城市万家灯火,书写着新西藏灿烂的今天……

心中有颗太阳

外国水利专家曾经这样断言: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修建水电站,无异于为自己修造坟墓。

这并非耸人听闻。据科学家测定,这块平均海拔4000米的千古高地,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这意味着任何机器在这里都会减少40%的功率。人在这里即使躺着不动,其体力消耗也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从事体力劳动。整个高原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紫外线强度高于内地6倍,还有平均每年120天刮8级以上大风和8个月下雨雪冰雹……

然而,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武警水电兵进军这片神圣雪域高原的步伐。

副总队长吴明旺是第一批踏上雪域高原的水电兵。这位60年代的优秀大学生当年眯着眼睛欣赏这块横世亘古的土地时,就发出誓言:一定要让文明之光洒遍高原,洒遍藏胞的千家万户!他和战士们住帐篷、睡隧洞、餐风饮雪,硬是将一吨吨建材背上了甘巴拉山工地。10年风霜,使他患上了高原心脏病,每天靠大把的药片维持生命。但这位水电老兵指着面前雄伟的水电站建筑群,微笑着对我们说:“让文明之光洒遍高原的愿望实现了。我说过,我们的信念总会实现。”

在满拉水电站工地的引水隧洞里,我们见到了水电十二支队二中队中队长张成平。这个年轻小伙子也已经在高原上战斗了整整10年。从羊湖到满拉,他带领战士们打穿引水隧洞,钻透了近10000米长的山体,实现了世界屋脊的大穿越。1992年7月18日,羊湖进水口突然发生塌方。正在打钻的张成平刚把身边的战士推开,一块巨石就狠狠地砸在他的腰上,落石引爆的雷管崩裂碎石炸伤了他的左手。但他在医院躺了不到9天,又悄悄跑回工地。10年进钻,他先后10次晕倒,两次受伤。羊湖水电站引水隧洞胜利打通时,他激动得双眼涌满了泪水。

陈理是独生子,家庭生活条件优裕。他告诉我们,他入伍已经两年了。第一次在工地上夜班指挥倒车时,寒风吹得他把牙咬得嘣嘣响,他哭了。但当他看到干部、老兵们不怕苦累紧张工作的情景,打转的泪水又被咽回了肚中。如今,他已经担任了突击队的队长,两次荣立三等功。

这里并不全是男子汉的世界,还有一群与男人们并肩战斗的女警官。严昕,是三总队装备股股长。这位被战士们唤为“严姐”的女干部,其实只有30岁。她大学一毕业就走上高原,开过搅拌机,管过机械设备。一天深夜,一台大型挖掘机的油箱被石头砸坏。为了不影响施工,她和战友们顶着寒风抢修,汗水把迷彩服浸湿了,接着又冻成一副“盔甲”,脱都脱不下来。她告诉我们,每当这时,只要一想到藏族群众纯朴的身影和渴望的眼神,就会感到身上有无穷的力量……

武警水电三总队进藏的史册上,记载着这样一组数字:全部队先后有2万多人次奋战在羊湖、满拉、查龙、沃卡、普兰水电工地上,不少官兵患有高原性疾病,有26位官兵长眠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璀璨的科技之光

西藏新建的五座水电站,是三总队官兵奉献与牺牲精神的丰碑,也是他们尊重科学、勇攀高峰的智慧结晶。

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建水电站,国内外均无成熟的经验,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才能确保每座电站的质量,达到造福西藏人民的崇高目的。三总队的领导紧绷科技、质量两根弦,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以科技求质量,以质量壮军威,带领全体将士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唱响了一曲科技创业的创业歌。

高压钢管的现场焊接,在内地是颇为成熟的技术。然而羊湖电站引水高压钢管的现场焊接是要在海拔4300米的高度进行,特殊的环境和气候对焊接工艺、质量和焊工体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总工程师周昭强、副总工程师陈维烂带领攻关小组,在不同海拔、不同气温条件下反复进行试验,摸索出一套高原高压钢管现场焊接的可行性工艺。如今,两条3公里长的压力钢管静卧在甘巴拉山北坡和电站厂房之间,安全承载着每平方厘米80公斤的压力,保证了发电需要。

西藏高原岩石破碎,岩隙发育不全,因此早期的电站“十坝九漏”。三总队的官兵决心彻底解决这一历史性难题。在号称“西藏第一坝”的满拉水利枢纽拦河坝施工中,技术处副处长李宏国带领技术骨干深入工地,进行了82组实验,检验并修正了大坝填筑的设计标准,确定了更为符合科学和实际的施工参数,确保大坝始终按照最优的质量标准施工。水利部、西藏自治区的有关领导视察工地后,均对工程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查龙水电站大坝是高原上第一座面板堆石坝。浇注混凝土时,由于昼夜温差达30℃,日照又强,水蒸发快,极易产生裂缝。但他们很快找到了适合高原地理、气候条件的混凝土配合比,并结合采用“滑模”等先进施工工艺,攻克了高原混凝土浇注的难关,大坝也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青年文明号工程”。

浓厚的科技氛围,激励着官兵们苦学苦钻科技知识,努力在科技攻关中一显身手。10年来,水电三总队从全国各大院校吸收大学毕业生400人,使全部队各类技术干部占干部总数的60%。总队党委鼓励他们在高原水电站建设这个大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努力实践“科学求实”的精神,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科学求实的认真态度,科技攻关的累累硕果,以及官兵们自觉的质量意识,赢得了水电界的广泛赞誉。1998年11月,水电三总队一次性通过了国际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但借雪域铺长卷,碧血丹心写壮歌。武警水电部队三总队的官兵们用青春和热血为西藏人民托起一轮希望的太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